随着国内暑假的来临,很多留学机构丶语言学校丶旅行团打出“海外游学”,让很多学生和家长蜂拥而至,一方面可以丰富暑假生活,另一方面感受国外高等学府,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不过,很多体验者表示“宣传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实真正的游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大上。
“游学热”非人人消费得起
数据显示,以“减压”丶“游学”为主题的产品位居学生族最喜爱的出游主题榜首。据统计,沈阳市民团出境游人数占出游总人数的44%,其中以英国丶美国丶新加坡等拥有着名高等院校的国家预订最热门。
《2014暑期出游数据报告》显示,欧美方向的剑桥大学丶牛津大学丶哈佛大学丶麻省理工大学以及海德堡大学成为中国学生最喜爱踏足的高等院校。“能让孩子去国际一流名校开开眼界,钱就花得值。”一位母亲表示。
很多 “游学”项目多为7至15天,费用在2万元至5万元不等。如某外语教育机构推出“美国名校交流考察系列——顶级名校深度交流考察9天体验营”,人均29900元,还不包括办理护照等证件丶国内部分的交通费用,另外,某公司推出的游学包括参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伯克利分校,游览金门大桥和迪士尼乐园等。行程花费3.68万元人民币,针对的是4到9年级学生。
港台地区或海外高校组织的暑期“游学夏令营”也广受欢迎,但这些校际间的“游学”同样费用高昂。
“游学”实则游多学少
中国“游学”项目自2005年逐渐兴起后,近10年持续走红。据了解,在英美等有“游学”传统的国家,举办方多提供“一站式”服务:由举办方全程负责组织丶游览和课程安排,并按照标准化体系执行。
面对高温的游学,本周一,教育部在其网站上发布的声明中表示,参加海外游学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游学项目强调旅游多于教育,且组织较差,任意定价。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游学”从业者透露,因“一站式”模式成本较高,国内很多游学机构采取“外包”模式,在组织学生参与后外包给有资质的旅行社。“‘外包模式’门槛低丶利润高,相对好操作,‘游学’机构只需充当中介角色,不过风险度较高。说实话我们只希望别出事丶赚到钱,至于学习质量是否打折扣,我们并不关心。”
在“外包模式”下,“行程走马观花,体验蜻蜓点水”成为很多“游学”归来者不约而同的感受。曾参与赴台“游学”夏令营的郝雪告诉记者,授课都是把“游学”陆生聚在一起开讲座,几乎没机会和老师交流,更没办法体验台湾学生的普通课堂,“大半个月下来基本没学到什么。”
有时,游学行程充斥旅游景点,可能会令同去的大人更觉愉快。比如,北京某中学2012年组织的纽约之旅到访购物“圣地”第五大道丶时报广场和苹果商店。另外,北京一所小学的家长发现,该校标价3万元的游学竟然还去拉斯维加斯。学校随后陷入争议。
“游学热”得降降温了
10天左右花1万元甚至5万元,让孩子出国“游学”,这笔“投资”值不值呢?
就读于初中二年级的小朱去年暑假参加了游学,如今回忆起来,除了几所大学的校园之外,她更多的印象是旅途中的风光;由于旅途中与当地人的交流并不多,语言能力也并没有更大的提高
但曾送孩子参加过国外修学游的小顾却告诉记者,在游学过程中,不仅让女儿体验了国外有趣独特的学习方式,也结交了很多外国朋友。“游学回来后,女儿学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都得到了增强,也更愿意用英语和别人交流。从这次游学的结果看,达到了一定的目的。”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游学”项目尚处于监管缺位丶留学中介机构国外从业的部分,公安部门和工商部门很难监管。就是这样的“三不管”状态,使游学中介机构长期处于法律模糊的“灰色”地带,滋生了游学产业链的“灰色”生态,这个行业还需梳理进行规范,完善市场秩序。
看来,这游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心急的家长们,在掏出这一笔钱的时候,也得好好思考,冷静冷静,不要白白被当做一些企业牟取暴利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