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70%的专利出自美国;从诺贝尔奖得主和世界一流大学排名数看,美国占了绝对优势;而比较重大的丶有突破性的成果,也有很多是来自美国。为了给中国争创一流大学提供参考,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丶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学院院长丶首批入选千人计划的倪军教授花费一年多时间,对中国与美国排名前10名的学校分别进行调查,并对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比较研究,6日他在公布研究结果时指出,中国要成为创新大国丶创新强国,还有待于未来10年高校的整体大变革,尤其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制度的创新。
教学模式服从导师vs挑战导师


[差异]
——中国的校舍和美国的校舍相比并不差,甚至有些要好很多。能进入中国前十所高校的中国本科学生质量也确实不亚于美国前十所大学的学生,但如果同台竞争,差距就会拉开,“中国学生在国外留学表现只能算一般。相反,美国学生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中国学生解一个方程式比美国学生巧妙而且快速,但是美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要比中国学生强很多,他们可以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中提取出方程式,而中国学生只能就题解题。
——中国学生喜欢服从导师,因为中国的大学重知识传授。老师把知识教给学生,任务就完成了。而美国学生对导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经常会提出奇怪问题,因为国外的好大学,不仅重知识传授,更重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且美国的大学更重视学术自由,可以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一个学生如果会问问题,可能问了一连串的问题,一半的答案已经出来了。而中国学生发散性思维丶领导力和自信心的不足也是一个重大差异。
——在中国讲台上,很少有教授敢讲自己不懂的问题,因为很多人会说“你怎么这样就上讲台呢?”而在美国,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一起探讨老师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中国学生喜欢做完了作业对答案,如果大家一样就放心了。而在美国课堂上,更多是开放式的,这个问题可能没有唯一解,只有若干解里面哪个比较好。
[观点]倪军说,中国高校师资队伍普遍比美国前十所的师资水平要差,关键是国内聘用单位的标准太随意丶太低,不使用国际标准;而且只重引进,不重引进后的管理和评价。“落后的考评标准和管理体制,把许多国外名校毕业的优秀教师迅速地本土化了”。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