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求职
发布于: 2014/03/10  10:44 pm
工作性质 : 其他
行业 : 其他
类型 : 其他
 我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是美国近十年来经济最为不景气的一年。对于一个在美国没有工作经验更没有社会关系的外国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找工作,是难上加难。我的求职过程中运气占了很大一部分,失败的教训多于成功的经验,希望能对在美国苦苦寻觅的朋友们有所裨益吧。

  背景:
  先介绍一下我的情况:硕士学历,除了在研究生院里当过助教外没有在美国的工作经验,所学专业的需求不大,只能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里工作。
  简历:
  中国大学生的简历一般都有两丶三页长,我听说现在有的人为了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还连写真集一并附上。美国的简历呢,一般不会超过一页纸,内容太多人家没时间看。纸张质量要上乘,绝对不能有错别字,照片则完全没有必要,形式越实用简洁越好。对于不同的公司,有时要准备内容稍为不同的简历,力求有的放矢,贴近招聘广告的语言和要求。毕业不久的学生应把自己在学校的GPA写上,如果觉得自己的学校成绩不佳而不加以注明的话,会让人怀疑你的成绩是不是差得离谱,还是诚实点好。我听说有的招聘人在审阅大量简历的时候,为求速度就以GPA这个硬性指标来快速筛选申请人。但也有的招聘人不太侧重成绩,而着重相关工作经验。有的单位还使用电脑来进行第一轮筛选,如果你的简历中含有招聘广告中的关键词(key words)不够多的话,自然就落选了。
  和简历同样重要的是附在简历前的求职信(cover letter)。求职信采取的是普通信笺的形式,通常也应限制在一页以内。由于求职信的形式没有简历那么拘谨,可以使用完整的句子勾勒出自己的主要技能,强调自己是如何适合这个岗位等等。写求职信的一个捷径是把招聘广告全盘照搬到信里,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添加丶删减,这样就保证能击中广告中所有的关键词。
  雇主:
  我在毕业前半年开始投简历,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向人事部门写信,其间也参加了几次学校为主的招聘会。雇主主要分三大类——私人公司丶非盈利/民间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和政府部门(又分0丶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有财力有人力直接到学校参加招聘会的,多是0和为0服务的私人公司。没有美国国籍是休想进入0的,连实习的机会都不会给你,敏感点的部门连大门你都别想进。而不少与0有业务的公司,由于可能涉及到1,有时也会要求员工不但要有美国国籍,还要有“安全验证”(security clearance),外国人也没戏。所以范围一下子缩小了不少。如果你还有地区上的要求,不能随便迁移的话,那可供选择的范围就更小了。外国学生还有个身份问题,一年的实习期过后雇主要付钱为雇员申请工作签证,这一条也降低了外国求职者的吸引力。
  经济不景气哪个雇主都没钱,所以我也无所谓待遇了,逮到一个算一个,就这么低的要求都没人要。其实在投简历前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是很重要的,象我那样病急乱投医的求职者,对方觉得你没有诚意,不会认真对待。美国走后门的现象远没有中国那么严重,但是走关系还是存在的,这里叫networking。一个熟人的几句介绍比写十封冠冕堂皇的求职信都有用。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一般社会圈子很小,在美国认识的人太少,如果遇上个好老师或好同学,可能帮上点忙,不然的话就得靠自己了。我认为有机会多参加各种会议多认识些人,平时和老师同学搞好关系,留意业界的信息,都对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有益。
  负责来招聘会光收简历的和网上专供投简历用的电子信箱的通常是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的职员,他们对专业懂得不多,和他们谈作用不大。要找就得绕过人事部门找真正有用人需要的部门负责人和经理,他们才最了解这个职位需要什么样的人,他们才是最后决定你命运的人。电话技能在这里就非常重要了,因为这些部门负责人的网址一般为了避免骚扰都不会刊登到网站上去,只有直接打电话去问。当然脸皮厚也是关键,要突破对方的壁垒需要恒心和毅力,说不定人家就会被你的坚持打动呢。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政府部门的回应时间很长,经常是投了简历以后很久都没有回音。等他们要等到没米开锅了。所以要脚踏几只船,多申请各个不同领域的单位。
  工资:
  以前中国以为美国有这么一说,本科生丶研究生和博士各种学历的待遇由法律规定,给高学历的人低工资是非法的。我发现根本没这回事,美国只有最低时薪是由地方政府确定的,工资多少取决于雇主愿意给你多少和你的过往工资史,完全留给市场来调节。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口工作经验比学历要重要。虽然大部分工作注明面向某种学历,一般的最低要求是本科生丶研究生优先,但是招聘时经常同时注明所需相关工作经验年份。研究生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抵一年的工作经验,对于我这样刚出校门的学生,这免去的一年很关键。在学校当助教的经验基本上没人重视,除非你想到大学去教书。我那时特别后悔第一年暑假没有抓紧时间在美国打工,一点点实习的经验也能派上用场。
  什么时候应该和雇主商谈工资的问题呢?一般来说在面试的时候你会有机会问雇主他们的期望,招聘人如果有意聘用你,有时会主动问你。具体数目多少,应该等到对方正式向你提出加入邀请(offer)了,再谈不迟。除了工资外,单位的福利怎么样也要考虑。美国法律规定雇主必须要为雇员支付社会保险(social security),此外福利一般包括退休计划(很复杂,私人企业里最常见的有401(k)计划)和医疗保险等。前两年网络公司兴旺的时候,私人公司里还流行过股票选择(stock option),现在主要剩下股票了。
  面试:
  我亲身经过的面试不多,感觉上其实和对方的每一次对话都可以算得上一次面试,随时要准备回答对方的问题。面试分正式丶非正式和电话面试等几种。到所住地进行面试,要问清楚对方会不会支付来回的旅费和住宿费,会报销多少等等。财力比较雄厚的公司和学校等一般会承担所有费用,这种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果面试不成功,就当免费旅游了一趟。需要自己支付费用的面试,自然要考虑清楚到底值不值得。
  面试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紧张。有的面试会事先发给你一张问卷让你准备;有的面试长达一整天,连吃饭都包括在内;有的涉及到专业知识,现场给你来个考试。总的来说,美国对人才是比较尊敬的,起码表面上都很礼貌。走到面试这一步,说明对方认为你有价值,愿意给你一个在公平竞争0头的机会。只要摆正自己的态度,事先了解好对方的情况,认真又不失大方的应对,不断锻炼自己,自然会越来越成功。
  个人体验:
  我的专业决定了我如果要在美国工作,地方政府是最理想的选择。我刚毕业出来,连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工作都还糊涂着呢,简历撒了很多地方,大多石沉大海,我毕业都两个多月了,还没有等到一个正式的面试机会。幸运的是我当时靠父母和男友的资助,经济上不成问题。但是这种坐吃山空的感觉让人心急火燎,我可不能象我许多美国同学那样先休息或旅游,歇够了再找工作。我的父亲到后来有点埋怨我没用,在电话里数落了我一通,叫我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干脆回国,不然就别给他们打电话。放下电话我痛哭了一场,我当然知道回国我的前途光明,靠我父母的社会关系就可以找到工作,可是我未来老公在这里我哪儿都不能去,我孤身一人在美国又能靠谁呢?我给男友打电话哭诉说我被父亲臭骂,吓得他赶紧放下工作跑回来安慰我。他的专业和我的完全不沾边,所以他只能给我精神支持,充其量帮我修改一下简历,剩下的还是要我自己去闯。那时就差没冲上门去直接推销自己了。我考虑过先在餐馆丶百货店里打工糊口,不过人家看到我硕士的学历,知道我呆不长,可能反而竞争不过学历低的人。那段时间特别压抑,觉得自己挺失败,读那么多年书,在号称充满机会的美国连个工作都找不到。
  我的导师Bob和我一起急,可是他长期在学校里教书,社会上的人也认识得不多。他最后找到了一个在中国有项目的民间组织的联系电话,这个组织不在我的地区,但是我也没别的选择了,先打个电话问问人家想不想在我所在的城市开分部吧。对方的态度很好,虽然他们没有在我的地区招工的打算,但是他们介绍我去联系一个和我相距不远的姐妹组织。我用这块敲门砖敲开了这个规模很小的民间组织,我和其负责人一拍即合。就这样,我找到了我在美国第一个工作,把我从失业的人群里拯救了出来。
  几个月后,我意外的接到一个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的电话,问我愿不愿意到他们那里全职实习。我早就和他们在电话里谈过几次,还上门拜访过。不过不久收到了他们的拒绝信,理由是我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后来都快把这个单位遗忘了。刚巧那民间组织的工作量不大,我觉得自己应该趁年轻多长点经验,就和民间组织的负责人商量在他那里兼职,然后在这个地方政府开始了每周40个小时的全职工作,一做就做到了现在,从实习生一直做到了正式员工。这两个工作的起点都很低,我的态度是待遇不是问题,能学到知识就行,一步一个脚印。事实证明这个乐观的态度帮了我的大忙,在工作后的这几年里,我不仅学到不少专业知识,还学会了自信,和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也渐渐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有了自己的朋友。
  我在美国求职的旅程暂告一段落,回顾起这一段崎岖的路,我要感谢上帝给我开的窗,和亲人好友的支持帮助。每个异国游子在美国都不容易,祝大家走好你的求职路!


来源:网络
投递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