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之旅
发布于: 2014/02/27  12:58 am
短暂的西雅图之旅,短短三天半,其实根本就来不及体会这个城市最本质的美丽。
听说我要来西雅图,好多朋友都跟我说起北京遇上西雅图这部电影,很遗憾,我是真的没有看过。
就我看来,西雅图是一个介于纽约的繁华和安克雷奇的宁谧之间的那么一个城市,不过好在他没有显得那么的不伦不类,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西雅图之前其实是一个地下的城市,要去另一个社区的时候需要翻过屋顶到达地面,然后过马路,下天梯。有趣的是,因为过马路死了十多个人,且都是壮硕的男人。原因竟然是因为醉酒,从天梯摔下来,摔死了。
过去的西雅图路面不平,有很多泥坑,就像一个个缩小版的小池塘一样。某年某月某日,一个十岁多大的男童,在一个水坑划竹排的时候,不慎淹死。可笑的是,第二天报纸登的是男童溺死街头。
后来的后来,一切都搬上了地面,所以地下城成为了娼妓,赌博,还有偷渡者的天堂,哦,对了,还有老鼠。
在后来的后来,一场大火,消逝了。(凭记忆拼凑的,可能不太准)
这总让我想起楚人一炬。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的文明都是被火毁灭的?
是不是所有繁盛的东西都会消逝,万物总有自己的命数?
其实最开始去的是派克市场,可是不知道怎么会先写出历史,可能我潜意识里觉得历史会比较吸引人吧。
言归正传。
所谓派克市场,给我感觉就是一个变相的农贸市场。刚去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种赶集式的节奏有什么可吸引人的。
可是细看了之后,我才明白。中国随处可见的赶集式的农贸市场为什么不能像派克市场一样成为景区。原因其实很简单——特色。
卖乳制品的,他们会画上奶牛,会把强粉刷成奶白色,总之让人一看就明了。
其实美国是一个注重人工劳动的国家,在派克市场随处可见变废为宝的东西。
也许你只是把石头打个洞,用绳子穿上;
或者你只是把家里废旧的铁丝和螺钉串在一起,做成戒指的模样;
又或许你只是把褪色的线头贴成一幅画的模样...
这便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在星巴克门口的时候,我总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人排队,就为了在这家店买一杯咖啡。难道这家店的咖啡豆是百年之前的么?
还是这家店的服务生存活了百年?
是的,我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别扭,偏执。
当你进去星巴克之后,你会深刻的感受到,美国人那种积极地工作态度。
相信在中国,大家都有体会过服务生那种你欠他几百万的感觉。
在美国,激情,热情,微笑,温暖,这都是在消费中你能体会并接收到的。
我总是时不时的去一些街头特色小店,感受他们给我的那些积极地心态。

中央图书馆给我的感觉就像博物馆一样。
美国是一个注重细节的国家,总会在拐角的地方做一些别致大胆的设计。
让你总觉得想要走尽所有的拐角,想要遇见所有的美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去的地方都太杂了,总有一些很奇怪的人存在。
有的会跟自己说话,
有的会拦路拉住你(不过应该不会做什么奇怪的举动),
有的会在大街上扭来扭去...
是不是因为这是一个大移民国家,又或者是因为我骨子里有着浓郁的中国式固执。

至于西雅图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不同于安克雷奇的安谧。
我反倒觉得西雅图适合孤独的一个人旅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人旅行)
人这一辈子不是所有的时候都有人陪的,人总得要学会耐得住寂寞。
记得之前有个姐姐说过,耐得住寂寞才拥得住繁华。
一个人的旅行,其实不像想象中的那般苦行僧似的。
一个人,你可以很闲适的游荡在西雅图的街头,看看偶尔掠过身边的海鸥。
一个人,你也可以就静静的坐在海边,眯着眼睛,让海风吹拂着你的发。
一个人,你更可以手捧一本小书,不一定非得是阳春白雪似的高雅文学,你甚至可以选一本漫画,坐在中央图书馆的顶楼,让静谧的阳光作书签。
一个人,你甚至可以去那家拐角的小店,不带目的的看看,接纳回馈着每一个微笑。
一个人,你甚至还可以在太空针塔享受一下冰激凌,让甜蜜的感觉围绕着你。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