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中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人民币,下同),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在此背景下,各方对鼠年春节再掀消费高潮寄予厚望。携程此前曾发布报告预计,2020年春节长假中国预计有4.5亿人次出游。然而,始料未及的新型肺炎疫情让上述乐观预期落空。

出门少了 拖累各种服务消费
中新社1月31日报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分析:“新型肺炎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出门减少。”人们不出门会影响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包括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等,加上适逢春节假期,影响就更大。
以史为鉴,回顾17年前的 “非典”(SARS)疫情,其对消费的拖累就颇为明显。2003年4月至5月的SARS暴发期,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尤其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463.3亿元,同比仅增长4.3%,增幅较上月骤降3.4个百分点。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曾对SARS疫情的经济影响作出准确预判,对于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曹和平提出,春节两周消费量一般约占全年消费量的8%,节日及仪式性消费约占其中的1/3。据此测算,春节期间,消费积压的商业库存在1万亿元左右,其中60%的库存将来能逐渐消化,约4000亿元的库存将成为社会净损失。如果算上防疫性生产和消费增加,两相抵消,一次性短期(45天内)疫情给2020年中国GDP造成的影响不会超过0.4%。

1月3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在一家大型超市里买菜。(图片来源:中新社)
长远来看 比SARS时期损失更小
虽然疫情暂时浇灭了人们出门消费的热情,但长远来看其对中国消费增长趋势的影响仍然有限。
其一,大量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已让部分消费摆脱空间限制。黄益平说,与SARS时期相比,新经济形态已成为中国民众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网购已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20%以上,为化解疫情冲击提供了缓冲空间。“老百姓不出门,可以叫外卖,在京东、淘宝购物,甚至到网上看新电影《囧妈》。”
其二,疫情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偏短期,恢复性增长可期。中信证券执行总经理、首席消费产业分析师姜娅直言,疫情对消费不可避免产生冲击,但影响以短期为主,且因疫情等突发事件积压的消费需求往往会“报复性释放”,预计中国消费长期向好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天磊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主要出现在今年第一季度,而对全年增长的影响可能相当有限”。
黄天磊表示,随着单日新增病例数一度出现下降,意味着疫情高峰期后的拐点或将到来。因此,此次新型肺炎疫情暴发持续时间可能会比SARS疫情更短,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将更小。
官方出手 保障与纾困应是重点
多名分析人士认为,官方及时出手可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纾困。
“在经济政策方面最好不要反应过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建议,政府首当其冲要努力控制病毒传播,同时照顾被感染和脆弱的人群。社会保障制度应发挥作用,在经济和财政上为他们伸出援手。这不仅有利于民众,也有利于整个经济。
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也认为,有关方面应将重点放在纾困上面,防止大规模的中小企业破产违约,而非简单的扩大财政和信贷刺激。
事实上,官方已开始行动,如银保监会已要求,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部分行业及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受困的企业,各银行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并鼓励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完善续贷政策安排、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