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NewsBreak8月23日报道 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华盛顿州无家可归人口高居全美第三,仅次于加州和纽约州。其中,金县(King County)因人口密度大、生活成本高,成为全州无家可归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

图片来源:NewsBreak 报道
为什么“无家可归”成了顽疾?1. 经济与住房压力
西雅图及周边地区房价、租金高企,而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乏力。住房成本不断上涨,普通工薪家庭也可能因失业或医疗支出而失去稳定住所。
2. 心理健康与成瘾危机
大量无家可归者伴随精神障碍或药物依赖,但公共医疗体系资源有限,治疗床位远远不足,许多人长期得不到帮助。
3. 制度漏洞与结构性问题
寄养儿童成年后缺乏支持,极易陷入流浪。刑满释放人员因住房歧视无处落脚,只能露宿街头。非法驱逐、租赁市场不稳定,让更多人被迫走上街头。
4. 特殊群体的选择困境
少部分人主动选择“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方式,但其行为常与社会秩序发生冲突,如非法露营、违规占地,进而引发治安问题。
要解决无家可归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和社会多方协同的系统性工程。结合多方经验,可以从六个方向入手:
先安居 —— 提供低成本或免费的临时住房,确保基本生存安全。
配套帮扶 —— 将心理健康、戒毒康复与职业培训结合,帮助他们重建生活能力。
根治源头 —— 政策上增加就业保障与租房补贴,降低经济脆弱人群陷入流浪的风险。
完善制度 —— 改变寄养、刑释人员安置、住房保障等机制,减少“被迫流浪”。
全民参与 —— 鼓励企业、社区和志愿者共同参与,让无家可归者不再被社会冷落。
包容边缘群体 —— 建立“低门槛庇护所”,让非犯罪性流浪者有安全落脚点,避免问题简单刑事化。
(编译:叶子)